下水方式:纵向下水、横向下水还是船坞下水?
日本海自护卫舰最上号下水仪式现场(图片来源:日本海上自卫队)
2025年5月21日,朝鲜最新的驱逐舰在举行下水仪式时发生侧翻,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下水仪式是船舶建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,虽然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此类事故变得少见,但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类似的失败案例。
舰艇的下水方式通常分为两大类:船坞下水与船台下水。船坞下水是在一个水密门封闭的干船坞内进行船体建造,待水位升高后,打开闸门,再由拖船将船只拖出。这种方式相对较为稳定,适用于大型船只。
而从古至今,船台下水一直是最常见的方式。这种方式是在地面船台上建造船体后,利用倾斜的滑道让船体滑入水中。一般情况下,船尾会先入水,属于纵向下水。在一些受限的地形条件下,比如狭窄的海湾或特殊的环境,为了避免船只冲击对岸,往往还会使用钢索来制动。
展开剩余79%
当船台下水的空间有限时,船只则采用横向滑入的方式,这通常被称为横向下水,尤其适用于小型船只。横向下水在一些河流与河口的造船厂中依然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美国,它是建造小型船只时的常见方法。二战期间,美国曾建造了大量万吨级的自由轮,这些船只除了用于运输外,还被大量改造成护航航母,并以横向下水的方式闻名。时至今日,美国海军仍在使用横向下水建造的军舰,其中包括排水量为3500吨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。
然而,横向下水虽然看上去壮观,但由于船体在下水时侧倾,且水面平衡较差,风险极大,历史上因此发生了不少倾覆事故。事实上,船体下水失败的案例并不仅限于横向下水,其他下水方式也曾多次遭遇类似问题。
船只动不了!
二战期间,美国海军鲈鱼级潜艇“河豚号”横向下水失败场景(图片来源:美国海军)
下面我们以旧日本海军为例,回顾一些失败的下水案例。
前文提到,船台下水常见的故障之一便是船体无法顺利滑行。1905年(明治38年)12月11日,日俄战争结束后,在吴海军工厂举行的巡洋战舰“筑波号”下水仪式上,发生了船体迟迟无法滑行的情况,最终只能延期至12月26日重新举行仪式。
另外,1933年(昭和8年)10月31日,日本海军的初春型驱逐舰“初霜号”也遭遇了类似问题。在浦贺船渠(民营船坞)进行船台下水时,船体未能顺利滑行,导致下水仪式无法按计划进行,最终也不得不重办。
作为船坞下水出现突发事故的典型案例,当属大和型三号舰改装航母“信浓”。原计划于1944年(昭和19年)10月8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第4船渠进行船坞下水,然而,在10月5日预先注水作业时,闸门脱落,涌入的海水导致船体剧烈晃动,舰首与舰尾连续撞击船坞壁与闸门,造成了严重损伤。
有趣的是,在很多下水仪式上,传统程序通常是用香槟酒瓶敲击舰首,并以斧头斩断缆绳启动滑行。然而,像德国的“德意志号”装甲舰和英国的“可畏号”航母等曾发生过令人捧腹的事件——它们在仪式还未正式开始时就已经自行滑行入水。
那么,朝鲜军舰是如何发生下水失败的呢?
最近,朝鲜崔贤级导弹驱逐舰的2号舰发生了下水事故,事件引发了各方关注。该舰排水量约5000吨,首舰与2号舰的建造始于2024年,原计划在2026年正式服役。
事故发生在朝鲜东北部的清津造船厂。卫星图像显示,在下水前,船台上可见完整的船体,而事故发生后,只有舰首仍卡在船台,整个右舷侧翻入水。初步推测,这艘2号舰可能是以未滑动的舰首为支点,像钟摆一样发生了侧翻。
通过Google Earth卫星图像可以看到,清津造船厂的船坞通过狭窄的水道与外海连接,因此无法进行纵向下水,说明该船厂通常采用横向下水方法。需要注意的是,崔贤级首舰是在黄海沿岸的南浦建造的,并且已经于4月25日顺利下水。而清津造船厂是计划中新建的军用船厂,因此这次横向下水的失败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厂在相关经验上的不足。
关于船体破损的初期报道已被否认,实际的进水原因可能是侧翻引发的海水倒灌。但如果侧翻导致龙骨等关键结构遭到严重损坏,修复起来将非常复杂。
下水仪式的正式名称为“命名暨下水式”,已成功下水的崔贤舰名已正式公布。而事故中的2号舰理应完成命名,若需要重新举行仪式,舰名也有可能发生变化。朝鲜当局表示将争取在6月底劳动党中央全会之前完成舰体修复工作。
最新消息显示,6月2日卫星照片中,侧翻的船体已恢复直立,似乎已经成功进行了扶正作业。接下来的举措,是否会重新举行下水仪式,或者采用其他方式,值得进一步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